經文講座
2024/09/30經文講座
(歡迎十方護法護持福流寺修建成就殊勝利益無量有情)
祖印重光千載蹟
禪門耀啟萬年春
經文:【慧能嚴父,本貫范陽,左降流于嶺南作新州百姓。此身不幸,父又早亡,老母孤遺,移來南海。艱辛貧乏,於市賣柴…】。
譯文:【六祖慧能大師本名慧能,其父(古時稱謂雙親為嚴父慈母)本於當官,因故降遷。而為新州(今廣東省新興縣)百姓。其父親早亡。剩慧能與母親二人。移居南海。因此生活貧困。慧能砍柴於市集販賣。】。
古代農業時代。家庭經濟支柱大多為丈夫。若丈夫因病過世。孩子年幼,母親會非常辛苦。現今是兩性工作平等。加上社會福利政策健全的話。若單親撫養年幼子女,雖然經濟負擔沒那麼重,但是還是辛苦。相較於古農業時代,古時倍加艱辛。因此由經文推知,六祖慧能大師於年幼懂事時,就為家計,於山林中砍柴或撿柴於市集客店販賣。推斷可能六至七歲時已經在砍柴賣於市集客店。(題外話:早年中國農業時代,小孩子很小就會燒柴煮飯,大的小孩照顧小的弟妹。孩子比較能夠吃苦。尤其是貧困家庭的孩子。為何生活困頓的人,悟性較高?因為於生活物質缺乏,平常忙於工作以維持生計,但困境較能磨其心性。沒有豐富物質覆蓋於心,心較能清淨。孟子之告子下篇有一段:…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…。在春秋戰國時代,儒家孟子就有這樣思想,何況於鳩摩羅什年幼學法之時與受前秦呂光將軍擄劫回中原途中,其受身心煎熬;二祖慧可大師斷臂求法;三祖身纏風恙。哪一位歷代祖師不是苦其身心而得法的。六祖慧能大師自幼於山林中砍柴養母以維持生計。由經文推估慧能大師至少十餘年(七至二十三歲至東禪寺求法期間)過著貧困生活。此謀生方式,能磨其心性,種諸善根。若諸位曾有長期居住過簡陋之山林中,就較能體會於物質匱乏之心境如何。)
又藏傳佛教之一位大成就者,巴楚(華智)仁波切著述。普賢上師言教上下冊(巴楚仁波切著;姚仁喜中譯)第二部之生起菩提心,大乘之根本中一單元:為佛法而承受艱苦的安忍單元中,一段文章之記載:…現今我們以為自己可以一邊修持佛法,一邊從事世俗的活動,絲毫沒有必要下大決心或歷經苦難,還可以一直享有舒適、安樂與聲望。我們堅持這種想法,並且欽羨地說:別人也可以這樣做到啊…,但是怎麼可能有辦法將佛法與世俗生活結合起來呢?那些聲稱這麼做的人,很可能是過著不錯的世俗生活,但是你可以確定他們不是在修持純正的佛法。聲稱自己能同時修持佛法與過著世俗生活,就好比說你能以雙頭針縫衣服…或能騎著兩匹背道而馳的馬一樣。這些完全是不可能的。有任何凡夫能超越釋迦牟尼佛嗎?即使是佛陀本人,都無法一邊修持佛法,一邊過著世俗的生活。反之,他離開了他視如塵中唾液的王國,住在尼連禪河邊,他在那裡修持苦行長達六年…。密勒日巴尊者又如何?他在修行時,沒有衣服可穿,也沒有食物可吃。他只靠吃蕁麻糊口…如此堅持,又心甘情願地接受困苦煎熬,這確實證明追隨佛法又同時享有世俗生活是不可能的。難道密勒日巴尊者真的是太愚蠢,而不知道兩者結合的方法嗎?…過去所有的成就者得以獲得成就,都是下定決心修持佛法,心甘情願接受各種困難,完全拋棄所有的世俗活動。沒有一位是一邊修行、一邊進行日常生活的活動,同時享有舒適、安樂與聲望的…。)又書中一位修行者,仁增·吉美·林巴尊者所言:等到替自己準備了舒適的住處、豐盛的食物、暖和的衣物與大方的施主時,你還沒開始修持佛法,卻已經完全在修持魔法了…。)。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均為傳遞佛法支脈。然二者法燈之如來藏無二無別。修持的見地也相同。我們不是有意評斷富貴生活不好。每一個人一生都在追求健康富足的生活。並沒有什麼不對。然世俗的安逸舒適與榮華富貴生活,對於一位一心求法者,較易被世俗所牽絆,容易被雜染心所覆蓋,也就是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【眾生心】。但是也有富貴者過著簡樸的生活。我們也不能一概而論。梁武帝即是。梁武帝位為一國之君王,一心求法,過著簡樸生活。後面討論六祖法寶壇經經文還會再論述。